擁有特斯拉血統的拖掛式房車來瞭!
升降式結構、全景玻璃簡約設計、80 千瓦時大電池、展開式太陽能板、自驅續航 480 公裡!
它是零排放休閑車初創公司 Lightship 的首款房車產品 L1,首席執行官 Ben Parker 曾在特斯拉擔任瞭五年的電池工程師,並參與研發 Model 3,總裁 Toby Kraus 曾在特斯拉的財務和 Model S 部門工作。
結構「億」點點不一樣
和傳統拖掛式房車相比, L1 的結構真有「億」點點不一樣。
論外型,L1 很難讓人把它和傳統拖掛式房車聯系起來,簡潔的方塊設計更像一個大盒子,長 27 英尺,寬 8.5 英尺,高 6.9 英尺。
熟悉房車的人看瞭圖片可能對它的高度表示懷疑,減去離地距離和頂部結構,似乎不能允許一個成年人站直。
令人直呼 Amazing 的就是它的高度,是可以變的!
L1 采用瞭升降式結構設計,行車時降低高度,高度僅為 2.06m,有效降低風阻,Lightship 稱 L1 的空氣動力學性能是傳統拖掛式拖車的三倍,停車使用時升高為 3.05m,滿足空間需求。
雖說采取瞭升降式結構設計,但 L1 的滿載重量隻有 3.4 噸,大部分半噸級全尺寸皮卡都可以牽引它。
自驅、自充電甚至可為前車充電
和相同噸位的房車相比,拖掛 L1 的汽車會更省油,因為 L1 自帶一塊 80 千瓦時的大電池,被拖掛時處於自驅狀態,能依靠傳感器等電子設備實時改變速度,保持和牽引車同步,前車隻是起到一個引導方向的作用。
按 Lightship 的說法,最理想狀態下甚至不會增加拖掛車的能耗。
如果拖掛車是純電或油電混合車,L1 還可給前車反向充電,相當於拖著一套補能系統。
這塊電池不僅用作行車動力,還是房車的能源系統,至於不少人擔心的續航問題,可交給車頂的展開式太陽能板。
兩側的遮陽棚以及車頂都覆蓋有太陽能電池,可以提供最高 3kW 的發電量, Lightship 表示如果完全依靠太陽能充電,L1 在露營時可以維持 7 天生活。
房車設計新革命
L1 的內部設計可以說顛覆瞭傳統房車,大量的全景玻璃簡約設計既開闊瞭視野,也留足瞭內部空間。
傳統房車基本被實心材料包裹起來,隻留有小面積的玻璃窗和門,采光通風和視野都不太理想。
L1 采取瞭大量玻璃設計,讓人可以在車內每個角度欣賞美景。
簡約設計的另一個好處是為室內留足瞭大量空間,L1 前端是休息室,集成瞭 L 型沙發和雙人床。
中段是吧臺、櫃子和廚房,電磁爐、水槽和烤箱都配全瞭,末端是洗手間和淋浴間。
既然是一輛有特斯拉血統的房車,怎麼能少瞭智能系統呢?L1 整個房車都可使用 APP 控制。
想象一下,散步歸來前提前遠程打開房車空調,進車裡就被涼爽的空氣包圍,何等愜意。
對瞭, L1 售價為 12.5 萬美元,綜合設計和價格等因素,你會心動嗎?
被時代環境逼出來的 L1
令人意外的是,這輛售價不菲且創意十足的拖掛式房車 L1 是被硬生生逼出來的,這一切源於新冠疫情。
在新冠流行前幾個月,Lightship 的首席執行官 Ben Parker 被困在公寓裡。相信有相同經歷的人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L1 團隊主要成員
最終,他辭去瞭特斯拉工程師的工作,租瞭一輛 Winnebago,開始瞭 6000 英裡的公路旅行。
憋瞭許久之後重新親近自然本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房車體驗讓 Ben Parker 直呼糟糕:「旅行的美妙體驗被低效和不可靠的產品設計、糟糕的氣味和油發電發動機的動力給毀瞭。」
因此,身為前特斯拉工程師的 Ben Parker 把精力放在瞭研發純電房車上,希望解決這些房車體驗的痛點。
L1 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車,在全球汽車新能源化的大背景下,早在幾年前,房車已開啟純電嘗試。
▲ 圖片來自:Happier camper
純電房車成全球新選擇
2017 年德福公司推出 e.home 新能源房車,全身鋪滿太陽能板,搭載 60 千瓦時電池,167 公裡續航。
美國房車 Winnebago 在 2022 年推出瞭美國首款電動房車,基於福特純電全順改裝,續航200公裡,快充 45 分鐘充滿。
上汽大通 MAXUS 推出瞭「全球首款原廠純電房車」旅行傢 EV90,搭載 150 千瓦時電池,續航 212 公裡。
從宣傳內容看,純電房車的最大賣點是節約,用電比燒油便宜。
可是噸位擺在那的房車,即使裝上一塊超大電池,也才突破 200 公裡續航,續航真實度暫且要打上一個問號。
不過以汽油為動力的傳統房車的痛點,已足以讓許多人選擇純電房車瞭。
車主苦傳統房車久矣去自然生活或成日常
拖車房車遠行親吻這個世界,聽起來很美好是吧?但隻要經歷過的人都知道,可以說是快樂並痛著。
比如,車主開開心心拖著房車行駛在鄉間小路上,發現前面限高瞭,房車太高過不去,隻能掉頭換別的路。
▲ 房車和限高桿的恩怨情仇. 圖片來自:手寫的從前
傳統房車的另一大體驗痛點就是空間體驗,內部壓抑、逼仄和陰暗,長期待在裡面確實對心理有所考驗。
對於愛好者來說,上述兩個痛點勉強可以「自適應」,但房車能源系統確實困擾瞭車主非常久。
▲ 房車生活. 圖片來自:朝花夕拾棉花糖
拖著房車行車對前車的馬力是個極大的考驗,最終的結果就是前車的油耗極高,尾氣排放直線上升。有房車媒體曾做粗略計算:
按照目前柴油每升接近 9 元計算,全部質量 4.5 噸房車計算,百公裡平均油耗在 13 升,每公裡費用 1.17 元,
每年行駛 3 萬公裡,那麼一年的油費就是 35100 元。
更耗油的是房車,不少房車使用油發電,隻要房車裡開著空調,就得把發動機一直開著,不開空調也行,就得自己難受。車主在心疼自己和心疼錢包之間,最終還是選擇心疼錢包。
▲ 房車生活. 圖片來自:朝花夕拾棉花糖
不能忽視的是,長期開著發動機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夜間隻能開著窗縫,增加油耗還不安全。
還有兩點是很多房車體驗者難以忍受的,那就是糟糕的味道和噪音。
Lightship 的首席執行官 Ben Parker 表示:
每輛房車都使用噪音大、氣味難聞的柴油或燃氣發電機。你必須對著發電機大喊大叫並聞到發電機的氣味才能拿到你的三明治。
以 L1 為代表的純電房車,在我看來解決瞭兩個最核心的問題,
一個是成本,一個是體驗。
這會讓人們更加願意從城市中走出去親近自然,把在廣闊的天地中長期生活變成一種可選擇的日常狀態。
國內外房車大同小異,而房車看起來在國外似乎更流行,這裡面既有國情和經濟兩個因素,也有生活觀念上的區別,一個是「四海為傢」,一個是「安土重遷」。
但未來一切都會以更多元的方式展開,傢可以是流動的、探索的,也可以是固定的、開墾的。
或許有一天,「居無定所」會成為不少人願意嘗試的生活方式。